南京一大学生两次完成“生命接力”:这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
发布时间:2022-04-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此次启程前往医院捐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专程为余同学送行。 王平 摄
20日中午,南京中医药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余同学(化名)在南京明基医院成功完成淋巴细胞捐献,这份珍贵的“生命礼物”将为一名小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这已不是这名“95后”姑娘第一次完成“生命接力”,2021年,余同学已经捐赠了一次造血干细胞。
4月20日中午,余同学完成了第二次捐献采集。 王平 摄
一张特殊的请假条
2022年3月下旬,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值关键时期。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实行封闭管理,学生离校均需严格履行请假手续。3月23日,研究生院王祥磊老师在处理当天的研究生离校申请时,发现了一张特殊的请假条,请假条上写着“2021年11月捐献造血干细胞,但是目前患者病情变化,需要我二次捐献淋巴细胞,故请假去成都进行捐献。”落款是“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余同学”。
王祥磊立即报告了这个情况。得到消息后,校红十字会第一时间与余同学取得了联系。2019年,还在成都读本科的余同学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2021年8月,已经拿到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余同学接到四川省红十字会的消息,她与一名4岁的小患者配型成功,随后于11月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从造血干细胞到淋巴细胞,这一次,是她第二次为这名小患者送上“生命的礼物”。
第二次捐献后,患者家长委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余同学送来感谢信。 王平 摄
“这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
登记成为志愿者的时候,余同学没有想到真能配型成功。2021年8月25日傍晚,余同学在QQ上收到了一个好友申请,对方是四川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是不是配型成功了?”余同学想起了自己两年前登记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于是她通过了对方的好友申请,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余同学迫不及待地询问对方,是否有人和自己配型成功。得到肯定答复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幸运的事!”
“我幻想过很多次会不会有人跟我配型成功,但是学医的我知道陌生人之间配型成功的概率有多低,当时我就特别激动。”回顾第一次捐献经历,余同学称自己是十万分之一的“幸运儿”。
因为疫情原因,开学后在家上网课的余同学在四川完成了捐献前的全身体检。2021年11月1日8时30分,是余同学一生难忘的时刻。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五天注射动员剂后,余同学成功捐献了201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成了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位女性捐献者,同时也是全国第12245位捐献者。
“我这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了,接下来,就要把接力棒交给患者小朋友,希望她能成功跑过病魔!”完成捐献后,余同学说。
生命与生命的又一次“共同奔赴”
原本期待着度过移植危险期后,患者就能恢复健康。然而,2022年3月22日下午,正在做实验的余同学收到了一条四川省红十字会的消息:“余同学你好,之前救助的患者目前恢复得不是太好,可能需要再采集一次淋巴细胞,你考虑一下要不要再救她一次?”
“可以!”心里一沉,她立刻回复表示愿意捐献,并第一时间向学校递交了请假条。
“收到消息后,我内心真是五味杂陈。难受的是小朋友恢复得不好,但我又想,既然还能再次捐献就还有康复的希望。对于小朋友来说,她还需要再多走一点‘路’,我希望这次一切都能顺利!”
为了确保疫情形势下学生和受捐者的健康安全,收到这份特殊的请假条后,南京中医药大学红十字会与南京市红十字会、四川省红十字会积极协调,由栖霞区红十字会协助余同学在南京完成体检和捐献,采集到的淋巴细胞将由专人送往患者所在医院。
完成体检、复查等环节后,4月20日中午,在南京明基医院,经过三个小时的采集,余同学成功捐献124毫升淋巴细胞悬液,并交由专人送往受捐者所在地。
“您的高尚品德,是照亮我们黑暗生活的一盏明灯”,患者家长在委托红十字会转交给余同学的感谢信中写道。“非常感谢您去年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给了孩子生的希望。孩子病情再次复发,让我们一家万念俱灰。孩子才四岁,在本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却遭遇了病痛的巨大折磨。作为父母,我们不想放弃、不能放弃,于是通过中华骨髓库再次联系到您,对您愿意再次给予无私帮助表示万分感谢!希望这次,孩子能带着您的淋巴细胞,逢凶化吉,渡过难关。”
余同学在捐献前,也写了一封信给她“最亲爱的小朋友”。“上天一定是看到你太可爱、太优秀啦,所以想给现在的你多一点磨难,让你成长得更加坚韧。希望你一定要坚持,要努力跑过病魔!我也要谢谢你,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有你,让我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坚定,让我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去服务社会。遇见你,是我最幸运的事!”(作者 李芸烨 刘林)